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科科长徐慧芳主任医师接受本报专访
日前,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制科科长、主任医师,广东省艾滋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慧芳接受了本报的采访,对国际国内艾滋病防控形势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我国政府艾滋病方面所作的努力,并表示,控制艾滋病流行关键是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干预。 问:当前全球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数量趋势怎样,国内和广州市疫情有哪些特点? 徐主任: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人,HIV/AIDS至今已蔓延至世界各地,成为人类面临的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虽然,经过全世界30年不懈努力,HIV新发感染人数从90年代后期开始逐年下降,总体流行水平已趋于稳定;同时,由于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在过去几年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艾滋病死亡人数不断减少。但是,由于一方面总体上新发感染数仍处于高水平,另一方面病死率显著下降,因此全世界存活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数量仍在增长。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不断深入,我国艾滋病疫情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艾滋病疫情上升幅度有所减缓。近几年,随着中国艾滋病宣传教育、咨询检测和抗病毒治疗等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越来越多,治疗后病人的病死率显著降低。二是性传播所占比例继续上升,男男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三是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严重。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和广东6省累计报告感染者和病人数占全国报告总数的77.1%。 广州市1986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到2010年底累计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10791例,其中AIDS病人2839例,死亡1133例。近几年,我市疫情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疫情上升幅度有所减缓,综合防治效果开始显现;AIDS病例快速上升,既往感染病例进入集中发病期。二是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截至2010年底,流动人口(现住址非广州市)病例占54.45%。三是经注射吸毒传播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遏制。2001至2010年,我市报告的HIV感染者/AIDS病人中经吸毒传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60.35%下降到2010年的22.96%。四是性接触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2001-2010年,经性传播途径感染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4.41%上升到2010年的61.20%,超过注射吸毒感染的比例,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中男男同性性行为(MSM)传播感染的比例上升尤为显著,从0.44%上升到13.20%。哨点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MSM人群HIV感染率为7.41%,较2003年增长了4.5倍。 问:中国政府承诺“到2015年将遏制并逆转艾滋病流行”。请问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艾滋病防控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徐主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政府积极履行承诺,高度重视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出台了一系列艾滋病防治法规和政策措施,并将艾滋病防治目标与国家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相结合;积极致力于实现“五个普遍可及,两个平等享有”,即宣传教育普遍可及、检测咨询服务普遍可及、艾滋病母婴阻断服务普遍可及、综合干预普遍可及、抗病毒治疗普遍可及;努力消除社会歧视,让感染者和病人平等享有就医、就业等各项权益,让艾滋病致孤儿童平等享有国家补助;同时积极与国际社会交流与合作,国际项目在提供经费与技术支持,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交流平台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共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最近五年,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由14.6亿元增加到30.6亿元。经过多年努力,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有所减缓,病人病死率有所下降,防治效果逐渐显现。 问: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关键在于什么? 徐主任:控制艾滋病流行关键是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干预,让大家了解什么是艾滋病,它怎么传播的,怎么控制它。而且必须全社会普遍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这样才会取得实效。 在“第六届中国艾滋病防治国际合作项目经验交流会”上,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主席、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事处国家协调员马克·斯特林高度赞赏了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近年来取得的进展,但他同时指出中国仍面临很多挑战。马克·斯特林说:“当前,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HIV感染者接受了检测并已知自己的病情。虽然治疗方案在不断普及,但当前我们或许只是让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急需人群获得了这项能够拯救生命的治疗。我们在提供预防和检测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能够享用这项至关重要的治疗服务的病人数量却很可能占不那些高危人群的一半,尤其是男同性恋者、低端的性工作者以及吸毒的人。” 问: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实现零”,如何才能“实现零”? 徐主任:“实现零”包括三重意思:零艾滋病新发感染、零歧视、零艾滋病相关死亡。这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我国需要充分认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继续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扩大预防母婴传播覆盖面,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加强血液管理,加强医疗保障,加强关怀救助,加强权益保护,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防治队伍建设,加强国际合作。 (通讯员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