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卫生部网站 “慢性病严重损害国民健康,威胁劳动力人口,大量增加疾病负担,已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民生问题,如不加以控制,将影响和谐社会构建,妨碍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慢性病可防可控,加强慢性病防治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面对防治慢性病的严峻挑战,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民参与,尽快扭转慢性病高发态势。”以上是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慢性病防治分委会对慢性病防治达成的共识。 据悉,本共识的形成基于以下科学证据: 一、以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 ,预计2030年将上升为75%,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慢性病相关死亡发生于60岁以下的劳动力人群。 二、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总死亡的85%,脑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位列城乡死因的前四位,45%的慢性病患者死于70岁之前,全国因慢性病过早死亡占早死总人数的75%。 三、我国现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患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3300万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其中65%以上为18~59岁的劳动力人口。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有3亿人吸烟,80%的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18岁以上成人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比例不到12%。 四、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我国总疾病负担的70% 。如不采取强有力措施,未来20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主要慢性病患者人数将增长一到两倍,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将增长80%以上。 基于此,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建议: 一、统一认识,增强紧迫感。正视慢性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带来的严重威胁与挑战。 二、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实施防治规划,组织动员社会,促进部门合作,加大财政投入,合理配置资源,创造和维护促进健康的环境。 三、全社会积极参与。推动健康生活方式进社区、进乡村、进单位、进学校、进场所、进家庭,努力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有效改善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促进健康社会的建设。 四、提高国民素质,加强自我保健。提倡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和积极的体力活动,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行为与习惯,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提高抵御慢性病的能力。 五、卫生系统积极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一)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我国国情出发,强调全人群预防策略和高危人群预防干预策略并举,以主要慢性病防治为切入点,关注可预防干预的慢性病危险因素。 (二)建立防治结合的体系。创新慢性病防治的机制和运行模式,整合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力量,打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提高慢性病防治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三)落实重心下沉的策略。推动社区开展慢性病的预防、健康教育、预防性筛查、早诊早治、常见慢性病管理和康复等工作,降低医疗卫生费用成本,实现生命全过程的慢性病保健服务。 (四)提高综合防控的能力。加紧设立慢性病国家重大专项,开展慢病重大问题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推广慢性病预防、监测、早诊早治早康和规范治疗适宜技术,推动医疗模式转变。
小资料: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
一、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发病广、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危害健康和生命,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二、慢性病受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生活方式、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超重肥胖、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过量饮酒是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坚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慢性病。 四、每个成年人都应知道自己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值,定期体检,尽早发现早期征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慢性病患病风险。 五、慢性病病人应及时就诊,规范治疗,合理用药,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六、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及时治疗。 七、多数癌症是可以防治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八、糖尿病的治疗不仅要血糖控制达标,还要求血脂、血压正常或接近正常,保持正常体重,坚持血糖监测。 九、避免烟草使用,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是预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十、预防控制慢性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做到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动员、人人参与。(来源:卫生部网站)